紡織利好帶動紡機業平穩增長
2005年,對于紡織行業來講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一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配額制度在這一年終于走到了盡頭。人們滿懷欣喜、滿懷憧憬地擁抱這一年的到來。一年過去了,激動的心情早已隨著這一年來漫長的中歐、中美貿易談判而變得異常平靜。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感慨于剛剛被配額制度松綁的中國紡織業卻又遭到了歐美等國家的重新設限;我們更感慨于即使是在受到了貿易摩擦、紡織品出口加征從量稅、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紡織業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依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這種良好的經濟形勢也影響和帶動了為其提供裝備的中國紡織機械制造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收獲:整體保持增長
數據
2005年1-10月,紡織機械行業經濟運行情況總體仍保持增長,各項經濟指標較去年同期都有小幅提高。據紡機協會對行業內737家紡織機械、紡織器材生產企業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46.37億元,同比增長14.84%;紡機產品銷售收入344.26億元,同比增長15.16%;全行業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28,比標準值低0.24;資產負債率為58.89%,比去年同期增長0.29個百分點。
分析
受年初紡織品貿易摩擦、紡織品出口加征從量稅、棉花價格波動等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紡織企業普遍對市場前景表示憂慮,導致紡機產品的銷售在年初有所下降。同時,由于許多企業對后配額時代將給紡織工業帶來的市場前景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不急于投資,觀望等待的情況較多,出現今年紡織機械產品銷售前期下降后期回升的局面。
1-10月份,紡機行業整體雖然保持了增長的態勢,銷售也有 10%-11%的增幅,但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業界的關注:今年前三季度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占到紡機全行業整個銷售收入的33.4%,如果我們去掉今年外商投資增長幅度,實際上全行業產品銷售比去年略有降低。一方面說明市場的需求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內紡織企業所需求產品的檔次在提高,而外資企業的產品正好符合企業的需求。這再一次提醒國內紡機企業必須要盡快提高我國紡機產品自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靠產品實力獲得競爭優勢。
亮點:出口大幅增長
數據
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紡織機械產品出口7.03億美元,同比增長37.40%。預計全年將達到8億美元。在國內21個生產紡織機械的省市中,15個省市有產品出口。一般貿易出口額為5.1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73.60%。針織、印染設備的出口超出了紡紗設備等我國傳統的強勢出口產品,分別達到20048萬美元,同比增長66.29%和17930萬美元,同比增長47.71%;化纖機械出口2428萬美元,同比增長15.40%;織造準備機械出口429萬美元,同比增長18.33%;出口增長最大的非織造布機械,出口727萬美元,同比增長198.51%。輔助裝置及零配件的出口保持了36.40%高速增長的態勢,達到13520萬美元。
分析
紡機出口能夠高速增長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國產紡織機械的制造水平不斷提高,棉紡、化纖等設備在性價比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二是國外先進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在國內投資建廠,使得我國長期以來比較薄弱的印染后整理和針織的技術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產品出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從而也更加豐富了我國紡機行業出口產品的種類。三是我國紡機產品的國際化配套能力不斷增強,這一點從輔助裝置及零配件的出口逐年增長上就可以看出來。國內企業生產的輔助裝置及零配件不僅出口給國外的紡織企業,一些國際著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商也購買我國的零配件為其主機配套。四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市場需求趨旺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出口的增長固然是件值得驕傲的好事,但不得不說的是我國紡機產品出口的價格還是普遍偏低。長此以往,其結果必然把產品的售后服務、企業的研發費用擠掉,這樣不但使企業獲利不高,而且會直接影響我國紡機產品水平的提高。從發展的角度看,企業還是應該把眼界放得更長遠一些,最終要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等綜合力來取勝市場。
不足:利潤率同比下降
數據 今年1-10月,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為16.8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了4.52%,產值利潤率也只有4.86%,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48個百分點;企業財務費用、利息支出漲幅分別是11.68%和26.35%;產品銷售成本的漲幅高于銷售收入漲幅,產品銷售成本增長幅度為16.85%。
分析
造成紡機行業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及煤電油運價格的上漲。2004年國家煤電油運供不應求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年,前三季度煤電價格上漲了15%,而原材料價格目前雖有下降,但上半年依然保持了高位運行。紡織是一個微利的行業,不可能消化紡織機械由于原材料漲價而造成的產品漲價,也就是說紡機產品很難隨成本的增長而加價。同時紡機行業又是一個比較充分的競爭性行業,企業為了維護原有的市場,不但需要自己來消化原材料及煤電油運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增長,反而還要不斷地降低產品價格。結果導致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利潤率甚至降到了5%以下的水平,遠遠低于了機械制造業行業的平均水平。這是一個值得全行業警醒的大問題。如果企業僅僅等待降低成本后賺取更大的利潤顯然是非常被動的作法,主動的作法應該是順應紡織發展潮流,開發和生產一些能夠提高紡織產品附加值的裝備。這才是企業能夠提高利潤率的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紡織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樹田:
固定資產投資趨旺紡織機械產銷增長
紡織行業經濟運行形勢的變化是紡織機械銷售市場的晴雨表。今年我國紡織行業在經歷了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仍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好成績。不僅生產總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以兩位數的比例增長,而且出口潛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紡織行業的整體向好在紡織機械行業中反映出的是產值、銷售、出口等各項指標的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紡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063億元,同比增長37.02%。其中投資領域最大的是棉紡織行業,共344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57.22%,這與紡機設備的銷售情況也是吻合的。
綜觀今年的紡機銷售市場,最突出的特點是市場波動幅度加大,月度間總銷量不平穩。2005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30%,二季度為20%,三季度為39%。紡機產品的銷售也隨之呈現出前期下降后期回升的局面。預計后兩個月紡機市場將會繼續維持現有水平并穩步回升,今年紡機全行業銷售將超過400億元。另一個突出點就是不同體制結構的紡織企業,經濟效益差異十分明顯。今年1-9月份,非國有經濟增長最快。紡織機械產品出口則是外商投資企業占的份額最大,1-10月份出口交貨值為26.59億元,同比增長69.38%,占全行業出口交貨值總額的66.93%。這就是為什么虧損企業、虧損面都在增長,而全紡機行業整體指標卻上升的原因。
中國紡織機械和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秀華:
出口增長令人欣喜低價競銷令人關注
近五年來,中國紡織機械出口高速增長,今年更是創歷史最高水平,我認為這種增長趨勢還將保持3-4年。
我國紡機工業的產能、技術、國際化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是開拓國際市場的有力武器。以中紡機集團為例,以前出口的產品多以棉紡為主,而從去年開始化纖設備出口增長速度加快,比2004年增長了好幾倍,特別是聚酯設備和滌綸紡絲機增長明顯。
全球紡織產業向亞洲轉移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這幾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的政府通過加大投資、優惠政策、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支持紡織工業的發展,因此他們對紡機設備的旺盛需求,剛好為我國紡機產品的出口提供了機會。
2005年紡機出口雖然大幅度增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一是國內、國外市場雙重競爭導致利潤率繼續下降。我們出口產品的平均利潤只有2%-3%,而歐洲企業至少有8%-15%,新技術、新產品的利潤率更是高達40%-50%。二是現在各企業的產品同質化程度相差無幾,只能通過價格拼殺,而利潤率過低則間接地制約了產品技術的提升和新產品的開發,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現在我們的企業往往是干了雙倍的活還拿不到原來的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我們已接近生存的底線,中紡機也未能擺脫這種低水平的競爭。三是企業本身運行體系不適應國際化。比如售后服務體系跟不上,產品部件穩定性、可靠性差,與客戶溝通能力差,信息反饋速度慢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確實還需要時間,但是必須引起企業高度重視。
創新:國產紡機發展的主旋律
———企業代表暢談我國紡機行業發展
在12月3日召開的紡機行業經營工作座談會上,來自企業的代表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暢談了各自對紡機行業發展的看法,以下是部分代表的發言摘錄。
河南紡織機械器材公司總經理文根彥:自壓錠調整以來,河南紡織工業一直在我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是與江蘇、山東等省相比其紡織工業發展較緩慢。為了重振河南紡織工業,河南省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把紡織工業的發展列入重點發展行業。作為一家紡織機械器材企業來說,我們依靠自身優勢,把企業做大做強,就是河南紡織工業發展的最大支持。明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河南紡織工業的大發展,為我們紡機企業創造了機遇,我們企業在適應河南紡織工業發展需要的同時,亟待提高創新水平,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山西鴻基實業公司總經理助理耿智林:山西鴻基地處中國的內陸地區,和其他沿海地區的企業比相對閉塞,但我們在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知名度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市場運作,提高我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了測試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鴻基建立了3萬錠的棉紡廠,確保產品達到用戶使用標準。在市場運作上,為了避免低層次的市場競爭,我們還根據用戶需要開發高檔產品,牢牢把握住市場的優勢地位,在保持國內市場穩定增長的同時,我們還將努力擴大產品出口。
湖北天門紡織機械公司焦倫進:我們是生產專業并條機的企業。2000年企業改制后,為了把企業做強產品做精,我們對產品進行了創新,提高了并條機的競爭力。但是我們看到,在產品研發創新上我們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縮小差距,我們今后必須加大研發投入,盡快提高國產紡機的技術水平。今后我們工作的重點將繼續圍繞“創新”來進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為我國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鶴山精湛染整設備公司駐福建石獅經理曾憲鋒:我們地處沿海,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這就為我們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利用好這一優勢,我們在開發印染產品的同時瞄準國外先進技術,開發出結合國內實際需要的產品。在開發過程中,我們從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可靠性入手,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首要環節來抓,使我們的產品再提高一個檔次。另外我們在開拓國際市場上,準備建立各種海外機構,這樣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
常熟市鼓風機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孫陽生 :目前,國外紡機企業大舉進入中國使紡機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國內企業在競爭中靠的是價格拼殺,其結果是廉價和微利,而國外企業靠的是高技術,在國內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另外,他們在與我國企業的競爭中,享受著比我們更加優惠的政策,這讓國內企業處于兩難境地。在這種逆境中,我國的紡機企業發展仍保持了快速發展,這充分說明我們的紡機企業在技術上有了長足進步,在加工硬件的水平上有了提高,在產品種類和價格上彌補了國外產品的空缺,應該說我們的機會還是很多的。隨著國內市場空間的進一步縮小,我們要加大力度開辟國際市場,現在印度市場的開放,就為我們的紡機企業創造了機會,我們在抓住機遇的同時,要有秩序有計劃的進入,不要讓相互殺價惡性競爭的現象愈演愈烈,這樣只能將機會讓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