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并購徐工、洛軸引發爭議
近年來,跨國公司大舉進軍我國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直奔工程機械業、電器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有關人士擔憂這將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影響。
一個月前,世界第二大軸承制造商德國舍弗勒集團與洛陽市國資委簽訂了框架協議,前者將以11億元整體收購洛陽軸承集團有限公司,包括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洛軸集團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軸承制造企業之一,洛軸承擔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飛船的軸承配套任務。而在為“神六”提供的軸承中,有7大部分22種,皆在核心、關鍵部位。軸承產業是機械制造業中的核心,掌握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領域配套軸承核心技術的洛軸在此時被外資收購,立即引起有關部門關注。
得知此事后,中國軸協緊急上書其上一級單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表明了對整體收購一事的反對態度。“對于外資整體收購洛軸,我們不贊成!”7月3日,中國軸承工業協會代秘書長鄭如辰表示,“一旦收購成行,勢必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影響。”
此前,徐工與凱雷簽署“戰略投資協議”,凱雷注資3.75億美元,獲得徐工機械85%股份。但在報批時遇阻,而對于外資收購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質疑開始增多。
這是一次標志性的并購,國際資本將之視為檢驗中國外資并購政策的試金石。在國內則引發了對外資并購的反對聲浪。收購方案剛一披露,原機械工業部負責人聯名上書,國家發改委則對裝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
迄今,這一在半年多前已經達成的收購協議,還沒有實現。2006年5月11日,凱雷亞太區高層透露,自2005年10月份雙方就達成了協議的凱雷收購徐工機械一事還在等待商務部的批復,“時間根本無法預計”。而知情人士透露,商務部已經基本否決了這一項收購。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稱,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防止出現財富創造出來后,其所有權和支配權卻不完全屬于當地政府和人民。
同期,全國工商聯提交了《關于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的提案,其中同樣重點提及“跨國并購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等幾方面問題。
近日有媒體報道,凱雷背后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卡特彼勒。坊間傳言卡特彼勒有野心要將廣西柳工、河北宣工、三一重工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一網打盡。
回想1990年代的日化行業,國際日化巨頭合資后,把熊貓、浪奇、美加凈等本土知名品牌“冷藏”,外資品牌因此獲得進入空間。通過不斷提出增資要求,迫使中方股權被不斷攤薄,最終,外資掌握絕對控制權。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為外資類似的“斬首行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
深圳大學金融系主任國世平教授認為,外資看上的工程機械、鋼鐵行業的企業,都是有高技術含量的,政府對這些行業的企業應該保護。現在外資采用了地毯式的收購方式,對中國經濟負面影響會很大。
當初拉美和日本同時發展,但由于拉美在發展早期,很多行業被外資壟斷,最終外資撤出,拉美經濟進入崩潰邊緣,而日本則產生了一大批世界頂級企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國世平同時認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是必然趨勢,但首要條件是要建立一套外資并購審核機制。這在歐美早已很完善。中海油收購尤尼科就是觸動了美國的這套機制,最后被否決。國認為這套機制只要照搬歐美的經驗就行了。這套機制應該是“平時不起作用,但如達到觸發條件,就會自動運行”。
來源:文摘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