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購并威脅中國裝備制造業戰略
年終焦點:外資購并威脅中國裝備制造業戰略安全
資本逐利的邏輯決定了他們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跨國公司購買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對他們的合適,是否對我們也合適?
“僅從當前的匯率情況來看,外資購買中國企業是最合適的時候。”12月5日上午,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附近的一個公寓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可是,如果他們購買的是龍頭企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對他們合適的反面,就是對我們的不合適。”擔任著工經所的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的曹建海,對這些問題研究得比較多,他的擔心顯得格外沉重。他說,“外資由此可以控制一個行業,掌握著這個行業的技術主導權,并控制市場份額。”
外資,在國人的心目中,幾乎就是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就業機會和稅收的代名詞,那么,除去對行業形成威脅的負面影響外,能否造福一方百姓呢?“蘇州聚集的幾乎都是國際企業,可和周邊地區比起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明顯偏低,這樣的發展模式,需要重新評估。”曹建海話里話外都透著憂慮。
伴著窗外呼嘯著的4~5級凜冽北風,這個話題越發不輕松了。
龍頭被吃掉行業就完了
今年以來,跨國公司并購我國龍頭企業的趨勢有所加劇。10月25日,我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被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收購。此前,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收購了山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后,又把目光轉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廈門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廈工集團占據了中國裝載機市場份額第一。業內人士認為,一旦卡特彼勒競購廈工集團股份獲得成功,它在中國裝載機市場的壟斷地位必將提前形成。
另外,有消息稱,雞西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和佳木斯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即將出售,它們分別是中國采煤機和掘進機行業中的老大,美國國際煤機公司的評價是:5年內中國煤機市場沒誰能取代兩企業的行業龍頭地位。還有人說,掌握了這兩家企業,實際上就控制了整個市場。
據曹建海介紹,對于跨國公司,考慮到技術外溢和本土就業等問題,但凡能夠在本國制造并大量出口的時候,他們一般不會選擇到海外制造的。不過,隨著制造業的水平的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競爭能力提升到對他們構成潛在威脅的時候,再加上迅速占領中國巨大市場的需要,他們就選擇了盡快到中國直接投資。“這個時候,后進者是要吃虧的。”曹建海一句話就解釋了跨國公司爭先恐后“吃定”中國龍頭企業的原因。
而這種“吃定”的后果是令人不安的。本刊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路風教授就說:“這其中的危險性很大。卡特彼勒的目的不僅是要控制中國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它要吃掉的是整個行業。”
路風的擔憂是有原因的。他說:“中國只有徐工、柳工、廈工、三一重工等為數不多的工程機械強勢企業,沒有了他們,整個行業就完了。”路風還認為,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裝備工業不能讓外資完全控制。重大技術裝備是整個工業的基礎,在這里一個企業的價值絕不能僅以當前的凈資產價值來計算,因為它涉及到國家長期的發展能力問題。
資本就要逐利
不可否認,中國的機械工業是在引進和利用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曹建海介紹說,統計表明,目前我國機械工業中57%的產品產業化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完成的。不過,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業內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國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存在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主研發的能力差,研發投入少。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透露,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新產品貢獻率僅為5.9%,僅為工業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工業發達國家機械工業新產品壽命周期一般為3年~5年,而我國新產品壽命周期為10年。許多與重大技術裝備有關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然依靠進口。
20多年的發展,結果卻走入了一個怪圈。檢討其中的原因,曹建海認為,同類技術重復引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他說,我國重復引進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三多”:低水平重復引進多、地方性重復引進多、集中性重復引進多。
“中國產業的技術吸收和模仿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曹建海說,其中研究與開發經費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的首要障礙。他用一些數據來進行說明:在國家層面上,發達國家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約在2%~3%之間,發展中國家約在1%~1.5%之間,而我國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則徘徊在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在產業層面上,我國全部工業的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其銷售額的比重平均為0.32%,而美國在1992年產業研究與開發投入平均為3.7%。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4大機械設備制造大國。可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大而不強的現狀則有目共睹。中國原國家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就曾形象地比喻為“虛胖子”。
當這個“虛胖子”遭遇外資企業購并后,嚴重后果已經顯現。在內燃機領域,德國博世公司收購江蘇無錫威孚有限公司后,將技術中心撤銷、合并。由于博世進一步控制了銷售渠道,它還將P型噴油泵產品的銷售價格由原來的7000元一件提高到13000元,賺取超額壟斷利潤。
“外資控制中國龍頭企業后,撇開其他不談,僅獲取到的經濟利益就是巨大的,而且,從來沒有什么世界大同,資本逐利的邏輯決定了他們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曹建海說。
不能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來形容跨國公司,但是,他們的表現已足以讓人警惕: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項目辦公室主任隋永濱透露,在西氣東輸項目中,一種用于主要管線上的大型閥門,在第一次招標時,有我們國內的企業參加,國外公司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把價格壓得很低。當西氣東輸擴容工程招標時,全部是外國公司參與競爭,外國公司聯手一下將閥門價格拉高到原來的近兩倍,而且交貨期也比第一次延長了,質量保證金也比原來降低了。
這又是一個例證,印證了路風、曹建海、隋永濱等許多人的共同觀點:依靠進口國外的先進設備來發展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是不現實的,而對外資形成技術依賴則是可怕的。
振興之路政府不能缺位
對于裝備制造業,有各種各樣的詞匯來形容:有說是“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動機”的,也有說“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其實,這個目前還沒有完全擔起“裝備中國”重任的“制造業的母機”,其重要性怎樣形容都不為過。
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收購活動有三個基本點:必須控股、對方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由此,跨國公司的戰略就是以資本運作方式,“吃定”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進而打造自己的全球產業鏈和實現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裝備制造業的行業特點是面寬,門類多,品種復雜,它的龍頭企業,比其他工業行業要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像管其他工業行業那樣,抓住幾個大的集團,就能把握住行業。而且,經過機構改革后,這個行業的絕大多數龍頭企業都歸地方政府管轄,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資”的扭曲政績考慮,對跨國公司并購龍頭企業采取十分積極態度,甚至通過行政手段強行推動。于是,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紛紛“淪陷”。而這個時候,中央政府正在強調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路風指出,這種尷尬局面提出了一個嚴重警告:中央政府正在喪失規劃中國工業發展的能力。
路風把問題的要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他認為,從計劃體制下走出來的中國企業還遠遠不夠強大。在中國企業成長為能夠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同等規模之前,中國政府決不能放棄對工業發展的行政協調。
據了解,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早期及其過程中,其他國家都曾采用過行政和立法等支持手段。比如在法國,當國產設備研發出來時,即使價格高于進口產品,或者質量的可靠性以及完善程度還達不到其他國家產品的水平時,他們仍舊提倡甚至是強制使用國產設備。韓國頒布過《首套截止法》,即同類大型成套設備只準進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須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來解決。
裝備工業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盡管近兩年效益有所好轉,但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這些企業最終將是包袱而非效益的貢獻者。“乘著有效益,地方政府考慮的是‘靚女先嫁’,由此帶來可以夸耀的漂亮政績,至于行業戰略安全、行業技術控制等問題,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曹建海說。
中國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股權多元化是改革一個重要路徑。“我們需要克服國企賣給民營企業一定就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觀點。”曹建海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裝備工業提升技術水平還需要建立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自主研發來完成,而當民營資本參股或控股裝備工業企業后,能夠一定程度上改變由地方政府一手主導引進外資、“強迫靚女先嫁”的局面。“由于利益主體明確,還可以減少中國企業在合資中遭受的種種損害。”
路風則從另一個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跨國公司頻頻在國內攻城掠地也許可以歸結為行業管理的缺失,但另外兩個問題似乎更值得重視:一是國家應建立審查機制,對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外資并購進行審查。從聯想收購IBM、中海油并購尤尼科可以看出,美國有完善的審查機制。二是定價機制。路風指出,按照賬面凈資產來賣企業是賤賣國有資產,關于不低于賬面凈資產就可以接受的規定不科學,因為品牌效應、營銷網絡都應該放到定價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