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化蝶還需行業自救
紡織業振興規劃的推出,對眾多紡織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
2月4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將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調高至15%。對于紡織品進出口企業來說,出口退稅率的再次上調無疑是利好。業內預測數據顯示,出口退稅率每上調1個百分點,將增加行業40億元的利潤。
盡管如此,但在面對17%的市場預期時,一些企業還是感到振興規劃的“不解渴”和力度不夠,他們期待新政能夠帶來更多的具體措施、更大的扶持力度。透過“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我們不難看出,振興規劃將從促進消費信心和改造消費結構入手,這既是政府所做的政策引導,更是為企業營造發展環境。為此,將全部希望寄托在產業振興規劃上是不現實的,政策之手不能代替行業自救。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目前的情況看,紡織業即便是“零關稅”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需求大幅縮水,而增加利潤的前提是要有訂單。國際市場的萎縮不會因為出口退稅率提高1個或者2個百分點之后而有所擴大。
目前,中國紡織業的問題是國外需求急速下降,國內產能不斷過剩。僅僅指望通過一個振興規劃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是不現實的,紡織行業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
重新洗牌的過程也許就是行業自救的過程。長期依賴低價出口的中國紡織業總是在不停地面臨新問題。此前又有報道稱,從2009年2月起,美國對進口紡織產品實行新規,對不符合安全條例的產品將直接徹底銷毀,企業違規將被重罰。另據有關分析指出,由于我國紡企國際議價能力普遍較弱,國外進口商將會以出口退稅率上調為借口,將國家上調的出口退稅率的部分利益占為己有,政策刺激效果可能會被削弱。
為此,出口退稅上調等產業振興規劃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紡織品出口所面臨的重重困境,要想使積弊已深的紡織行業走出陰霾,真正破繭化蝶,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加快行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