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大調整工作母機擺脫創新之困
編者按:2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這份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發展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有利于改善工程機械行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及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的現象,全面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推動我國實現由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的轉變。
“在當前大的背景之下,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良好的產業整合機會,而日前國家作出的政策性安排,對裝備制造業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提及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難掩興奮。
2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這份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向文波認為,規劃中包含了很多有利于我國裝備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比如鼓勵企業高起點的技術改造、提高出口退稅率、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企業整體競爭實力的提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規劃內容中可以看出國家對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決心和行動在加強,希望盡快出臺具體的落實細則。
順勢而為推進裝備自主化
記者看到,此次制定的規劃有很多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如支持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立重大裝備、科研專項,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這些政策和措施令業界備受鼓舞。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沁新表示,國家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制定了新的報批機制,提出鼓勵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在重點領域、重大工程中優先采用國產設備,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升級。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周鶴良認為,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我國實現由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的轉變。
裝備自主化是此次規劃中最大的亮點。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對“自主化”和“本土化”認識混淆,我國裝備制造業近年來以“市場換技術”,引進了不少外資企業,卻并沒有獲得核心技術。隨著政府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視和支持,包括發電設備在內的一些行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本土產品的技術已經接近國際水平,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在其他領域,尤其是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依然落后于國際水平,國際依存度較高,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因此大力發展裝備自主化意義重大。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宋曉剛表示,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裝備自主化不僅關系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安全。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上游產業,相關行業的需求關系到裝備制造業的繁榮與振興。目前,由于受鋼鐵、汽車等行業發展的影響,裝備制造業也受到了較大沖擊。此次規劃中提出要結合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中國一重集團總經理吳生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