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調查
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再生資源是一大寶藏,“破爛”中藏著“寶物”。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約型社會實現經濟循環發展的重要舉措,有識之士認為——
再生資源是一座“城市礦山”
——贛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調查
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為不少人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自然資源可劃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天然氣、石油、煤礦、鐵礦等礦產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們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產生。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重新獲得使用價值。我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情況如何,在變廢為寶中還存在些什么欠缺需要我們努力的。近日,記者對贛州市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進行了采訪了解。
現狀:點多面窄,暗藏隱患
目前贛州市的再生資源市場龐大,據贛州市物資再生利用公司經理、贛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秘書長楊北江介紹,目前,贛州市中心城區內從事再生資源行業的大致有以下兩類:一是集中在章貢區沙石、水東七里、湖邊等地的規模相對大一些的回收站和加工點,有的一個鎮就有10多家,形成了集約連片,并且遠離贛州市中心城區,選址合理。
但這些回收公司大多是掛靠型的,掛靠到原有的物資與供銷系統,個人注冊的極少。物資與供銷系統目前大多只有幾個留守人員,且自身不經營回收,無法對這些個體企業進行有效的管理,這種現象被有關人士稱為是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留下的“尾巴”。二是數量愈加龐大、無牌無證的回收站點和以撿破爛為生的群體,他們占據爛尾樓、違法違章建筑、老屋村空置房屋等,堆放儲存大量的生活廢物。這類群體具有數量龐大、流動性大、分布散亂的特點,極難監管,也是歷次清理行動的打擊重點,可是每次行動過后都很快回潮。
據了解,這類群體,是偷盜市政公用設施、銷贓窩贓的主要源頭,存在著嚴重的治安、消防、衛生、環境隱患。同時,這些收購站占據居民區內,違規氧割,屢次發生安全事故。還有一些拾荒者將揀拾的廢舊物資隨意拆解、加工后的遺留物隨意丟棄或就地焚燒、清洗,煙氣、廢水任意排放,污染環境,不僅使可用資源浪費,也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損害了城市形象。
贛州市的廢品回收站多,然而,其回收的面卻窄,主要是回收廢舊金屬、廢塑料和廢舊紙張。
歷程:門檻降低,管理加強
贛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走過了一條與全國大多數城市相同的道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經營的門檻降低,但管理要求不斷加強。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再生資源由縣(市)各個物資部門和供銷部門負責回收利用,物資部門下屬有金屬回收公司(或叫物資再生利用公司),主要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如報廢汽車、船舶等);供銷部門收購廢塑料、廢報紙、生活性廢舊金屬(如農村的犁耙、菜刀等)。物資與供銷兩個部門涵蓋了再生資源收購利用的所有渠道。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市場放開,兩個部門結束在收購中井水不犯河水的慣例,互相滲透,兩個部門都回收各種廢品?,F在,市場完全放開,只要符合注冊條件,什么經濟成分的個人和集體都可進行注冊經營,當然,報廢汽車的經營除外。
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門檻降低了,但隨著經營人員的增多及這一行業本身的特殊性,這一行業列入特種行業,公安部門需對其進行日常的監督管理。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必須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按屬地管理原則,向登記注冊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同級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備案。
瓶頸:技術不高,利益至上
目前,贛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還處在最簡單、最原始、技術含量低的階段,主要在于回收一些廢舊金屬、廢塑料、廢舊紙張上,對這些也只是簡單的打包、切割、破碎等粗加工,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而對于廢舊電池、電子廢棄物、各種油料甚至橡膠的回收則幾乎為零,各家餐館的地溝油直接排到下水道,流入河流,廢舊電池沒有回收站點,舊冰箱、舊空調等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回收利用,而只是收舊貨賣舊貨。雖然時有的商家、企業會舉辦一些回收舊電池、以舊換新等活動,但目的都是為了他們的產品促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為了環保,沒有一種長效機制。
究其原因,楊北江說,這主要是我們回收利用的技術還不高,一些廢棄物回收成本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經濟利益的事,個人或企業都不會去做。如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雖然有科技人員設計出了的成套技術方案,但從市場情況看,投入產出效益幾乎等于零,所以回收再利用在全國基本都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贏利對于企業而言,天經地義。廢舊電池的漫漫歸途,就被阻隔在這里。
為此,有人指出,廢舊電池等物的回收之路走到今天,光靠人們的熱情已經遠遠不夠了,推進這一事業需要更加冷靜的頭腦。人們的目光應該更多地投向開發新技術,出臺支持廢舊電池等廢棄物處理企業的實際有效的新政策,環保產業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政府要給予補貼,促使廢舊電池等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形成產業化。
發展:各盡其職,形成合力
據了解,目前資源回收行業涉及到公安、工商、環保、城管、規劃等部門,這就需要各部門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目前個體經營者大多不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個體廢品回收站按工商核準地址,只能作為辦公場所,加工、整理、儲存地點另行審批。然而,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這類站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范圍經營,擾亂了市場秩序。對此,有人建議應從現在起,停止發放個體回收站牌照,對已取得牌照的個體回收站,必須加強管理,要求所有回收站點進行注冊,并統一編號,統一備案,對從業人員要求統一著裝,打擊銷贓等違法行為,防止回收過程中的二次環境污染,網點的布局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對居民區內的回收站點,要求做到及時清運,防止擾民。
此外,個體廢品回收站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按有關要求,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時,應當對物品的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如實進行登記。出售人為單位的,應當查驗出售單位開具的證明,并如實登記出售單位名稱、經辦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出售人為個人的,應當如實登記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登記資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兩年。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經營業主表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定,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對這些人員加強培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