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箱業:改革粗放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筆者反復學習新近發表的五中全會公報,意在思考、搜索五中全會精神同我國經濟增長中的紙箱業對號。不錯,筆者領悟到公報指出的“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文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這是切中我國紙箱業發展的要害,必須統一認識,全面貫徹。
發展數量向發展質量轉變
最近,全球發行的上海《紙包裝工業》雜志報道:湖北京山輕機改制重組,孫友元董事長兒子李健少帥成為大股東老板。據說京山輕機采取的及時地有遠見的明智舉措。
我曾說過,京山輕機是我國紙箱行業的晴雨表,因為京山輕機制造的指向機械,提供給我國紙箱生產企業的覆蓋面高達70%。在我國“九五、十五”規劃期間,及時我國紙箱業的黃金發展起,也是京山輕機制造紙箱生產線的增長高峰期。我們常看到中國包裝報刊等大幅廣告:京山輕機、世界銷量第一、京山輕機、永爭第一。2004年京山輕機銷售生產線高達258條,這是了不起的大數字。我們應該高度評價京山輕機,對我國紙箱的高速大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京山輕機的生產線年銷量創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京山輕機20個月的生產線銷量相當于日本生產線的總量(400條——,30個月的銷量超過美國生產總量(600條)40個月的銷量達到歐洲(23國)生產線總量(800條)。從我國現有紙板生產線4000條,京山輕機造占2800條。中國4000條線加工的瓦楞紙板,2003年為412億㎡,平均每條線6866萬㎡。按雙方每平方米3元計算,我國生產線平均年產值為1000多萬,美國為2億多,相差20倍。
目前,中國紙箱生產線過剩2/3——3/5。按4000條線,多出2500條,其中京山輕機線(按70%)占多出的1700多條。目前我國紙箱生產處于增產不增收,還有部分企業虧損,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悲慘增長”,而“悲慘增長”將難以維持下去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紙箱業已經到了徹底反思并切實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時候了,必須從發展數量向發展質量轉變。
規模企業向健康企業發展
紙箱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少老板在得勢后,都想把企業搞大,成為規模企業,但有什么規模企業呢?都是模模糊糊,只是感覺做大,大了更大。有人把紙箱生產企業分為三級(廠):一級(廠)造紙又做箱。二級(廠)既生產紙板做紙箱,又供應紙板給小廠加工做箱,三級(廠)不生產紙板,只做紙箱。一二級企業也不大一樣。我認為中國的真正規模企業很少,比如有二三條線,產值1億多,有的七八條線專營紙板,產值2億多,要算規模企業了,也不一定。日本100人企業,做2個億,算不上大企業,我們搞一二億企業好像不得了,其實不少一二億的所謂規模企業,生活在我們不太規范的市場環境里,經常有“病”,日子不好過!事兒發生今天名氣很大,明天一落千丈。比如江蘇常州“常豐”。最早引起意大利七層紙板生產線,成為江蘇同行企業之最,之后又進臺灣2.2米幅寬生產線,產值1億多,利潤1000多萬,可謂小康企業。進入新世紀,為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投資3000多萬美元(2.5億人民幣)征地120畝,又從意大利引進超級型的三A特重型紙板生產線,號稱亞洲第一,結果呢?投產運營一年,年產值原來1億多,新投產還是1億多,原來1億多產值尚有憂1000多萬利潤,新投產的1億多,卻虧損1000多萬(伏銀行利息要1000多萬),出現現金流障礙,企業混不下去,僅一年結束了生命,結果被日資兼并。日資特耐王明智,對企業采取就“減肥”、“瘦身”、“健美”,把老設備、老廠房、龐大新廠房多余等不動產變成現金流,同時加大開發國外市場沒這樣現金流就像人體內的血液流通了,把將要死的規模企業盤活了,活了三年,去年特耐王的年產值也不過1億多,周圍有的小巫見大巫的企業超過了今日的特耐王。
我們再舉一個重慶紙箱業的一個案例:重慶紅旗紙箱廠,在八十年代初率先引進日本全套生產線和印刷設備,以下形成規模大企業,紅旗飄揚了十年,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紅旗該華亞,又從美國引進更先進的寬幅雙拱七層線,并在股市上得到億元資金,成為市場開放的貴族企業,企業爬上了高峰后,開始滑坡,以滑坡不可收拾,最后不是餓死,而是撐死。客觀上重慶的紙箱業,在進入新世紀后,短短的三五年由20條生產線增加到40多條線,這批新型的民營企業,對華亞大企業進行全面圍攻,“華亞”再好的武器裝備也擋不住前堵后攻,終于淪落到停產倒閉的悲慘境地。
中央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發展觀念,我們要聯系實際,總結過去,清清老觀念。腦子里不能老是迷迷糊糊地做規模企業夢,我們要做個明明白白的全面健康的企業。
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紙箱工業的發展,不少企業盲目追求規模,搞花架子,擺闊氣,相互攀比,在企業搞大后,積累了點資金(大都改制發了財)開進開發區、工業園區,蓋大樓、上大線,占地一大片,荒蕪一大半。我在八十年代參觀日本紙箱生產企業,可以說沒有我們現在企業的洋派,但是我們的企業卻外面好看里頭空,同日本企業的質量不可比。提起質量,我們的紙箱生產企業,幾十年都在喊質量第一,這個質量指紙箱產品的質量,認為企業的發展在產品質量,其實紙箱是粗加工產品,不是高科技尖端產品,說到底,什么樣的設備就生產什么樣的產品質量,企業發展的老觀念必須轉變。中央提出提高發展質量。要全面地正確的理解,我認為提高發展質量是對企業發展的新要求,企業應該是全面的、科學的、健康的持續發展,做個有道德、對社會負責的全面健康企業。
粗放模式向節能精細改革
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粗放式增長,紙箱工業的增長,更是典型的粗放模式。中央五中全會提出創新發展模式,聯系我國紙箱工業實際,改革紙箱生產的粗放模式,就是創新。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一個硬指標,就是今后五年——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2005年)降低20%左右。從明年開始降低紙箱能耗,這是有關企業生存的大事,總有一天,企業能源消耗不降低到標準水平,對不起,請關閉,就像整頓關閉小煤礦、小造紙廠、小水泥廠一樣,要動真格。
我國紙箱生產的能源在高消耗,而我們許多企業領導,缺乏能源意識,有的就沒有能源意識,認為我有錢,拿錢辦事,什么能源不能源?今年我陪一家節能設備的企業,去一些生產紙的企業進行宣傳推廣節煤節水,好多企業都聽不進去,不當件事。我國生產紙箱的紙原料消耗,過去鋪建使用的原紙克重消耗是發達國家的三倍,我們使用300克以上的原紙加工紙箱,而國外使用100克原紙,這幾年有改進,但尚未達標。更嚴重的是日本美國三層紙箱占80%以上,而我國五層紙箱占75——80%。這是高消耗。對這樣的高消耗,我國的紙箱生產企業,還無動于衷。日本生產的瓦楞紙板得到充分利用,60%的紙板用于制箱,還有40%的紙板開發其它產品,較較多樣化,而我國的瓦楞紙板只做紙箱,是單一化。同時加工紙箱使用的煤、電氣燃料、動力景耗都要降低。
紙箱加工業粗放型的能源消耗,必須改革,達到國外精細的要求。
我們必須按照五中全會的精神,對資源消耗的嚴重幸福必須要有高度認識,保持高度警惕。我國資源特別稀缺,人均資源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1/3,不改變資源進口的局面,我國的經濟增長、企業的發展不可能維持下去。中國經濟增長的粗放型、企業發展的粗放模式,嚴重的問題在資源上拼消耗。特別像我們紙箱加工制品,同資源品的剪刀差、是把雙刃劍,使我們被動。資源緊缺是世界性問題,我國進口資源常常受到國際漲價的影響。資源的漲價、我們紙箱用的原輔材料也跟著漲,而紙箱價漲不了,為什么漲不了呢?問題不在用戶,而在我們行業內部不正當的削價競爭,所以能源直接影響到紙箱的利潤,現在有些地區紙箱已進入危險境地。這幾年我們常常聽到企業老板埋怨紙張漲價,其實錯了,沒有道理。紙張漲價是因為生產紙的資源品漲價,所以紙的漲價是合情合理,紙箱價漲不了,這與紙漲價無關,,從根本上講紙箱能源高消耗加上紙箱生產嚴重過剩,這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矛盾非常突出,成為致命傷。而我最近了解的沈陽地區生產的紙箱,又是一種現象,哪里生產線少,有一家使用單面機,后改為三層線,年產值1000多萬,利潤在15%以上,還有一家造紙廠上了一條生產線,專業加工紙而發大財,此種情況在我們長三角地區紙箱業根本不可能。
“十一五”——今后五年,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于是我國紙箱走出困境、奔向世界強國的新起點,把我們的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五中全會精神上來,扎扎實實地去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是:
轉變發展觀念,改革粗放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做個健康企業;降低資源消耗,實現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