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實施后需面臨的三個問題
-
●兼并重組
政府救市后難度加大?
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樣,通用汽車公司將收購來的品牌,一個又一個變賣掉。而中國的8家汽車企業集團在接收到政府鼓勵其兼并重組的信號后,心思之迫切猶如離弦之箭。
他們的并購會比通用來得高明、消化機能會比通用更為強健么?在政府介入下的兼并會帶來公平環境的優勝劣汰么?
正反兩種聲音兼而有之。
反方持悲觀論調,認為政府提出“年銷量200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要達到2-3家”,這一硬性指標將使國有企業急功近利,不思長遠發展;而“將由目前的14家汽車企業集團減到10家以內”未免官僚,恐有失公允。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亦向記者表示,“我一直不主張政府去主宰產業重組,而是希望能搭建公平競爭的環境,制定標準法規,現在政府對某些企業的并購實行優惠,這樣重組后的身體并不是最健壯的。”
北航汽車工程系副主任徐向陽也認為,兼并重組應該是以市場為導向,政府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加以規范、引導的企業的自主行為,但由于兼并重組本身給企業帶來的不一定是利益,有時可能是風險,有些企業不愿意承受。因此,重組一詞喊了這么多年,除了一汽與天汽的并購重組、上汽與南汽的兼并重組外,鮮有成功案例。
而招商證券資深汽車分析師汪劉勝則更明確地表示,兼并重組不會在短期內有成效,首先,現在這個所謂細則仍然沒有提出具體可操作執行的辦法。由于汽車企業對地方政府帶來的巨大利益,企業間兼并重組會經常糾纏在各地方政府的協調上,幾方很難達成一致,最終導致重組流產,這是企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只有當企業經營陷入危機,瀕臨破產,對地方利益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成了包袱時,這時,兼并重組可能才真正進入市場主導的層面,但由于1月份救市政策的出臺,令現在的市場比想像中的要好,企業對今年的市場都充滿信心,但凡能勉力支撐,就不愿意被別人吃掉。
但要看到,明顯落后于國際水平的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其調整勢在必行。
據相關統計數據,有近10家汽車生產企業在2007年~2008年是“零產量”。同年,有16家中國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僅為1%或更少。這意味著,在經銷渠道和研發等部門存在著大量的業務重疊和資源浪費。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能力擴張存在巨大的風險,一部分企業必然要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這同時還會導致銀行壞賬的增加、工人失業、企業破產。
“我們的汽車產業過于分散,應該順應大生產形勢,鼓勵兼并重組是很正常的,”新華社記者張毅表示,“真正困難的是對民營企業的并購,不到活不下去,他們不會被兼并。”
事實上,多數企業的擴張思路并不盲目。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寶林告訴,“我們傾向于雙方能夠形成互補的兼并,同時對企業的產品有所加強。”以微客產品占據半數份額的長安汽車希望能繼續擴大微客的市場競爭力,或許持續虧損的昌河汽車會成為前者的囊中之物。
“北汽和廣汽都希望通過兼并壯大自己的實力和自主研發的能力,”專家指出,“同時在資金上也較為容易實現,而‘四大’中的一汽、上汽本身應該已具備了進軍200萬輛俱樂部的能力。減少企業數量,提高行業競爭力,解決產能過剩,兼并重組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諸如福建汽車集團、長豐汽車等企業已經需要政府出面解決問題,本身也有被重組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