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為重點開發紡織機械產品前景廣闊
以紡織工業技術進步"十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為重點,開發生產紡織機械新產品,前景十分廣闊。因為"十項"成套是個綱,每一項都是一個系列產品,可以縱向提高,橫向延伸。抓住"十項"成套這個綱,可以發展很多紡織機械產品。
圍繞纖維生產技術,組織開發生產各種纖維生產機械產品是一項重要任務。紡織用纖維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天然纖維,一種是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這里說的纖維生產機械,指的是化學纖維生產機械。一方面需要繼續提高傳統化學纖維生產機械產品的質量,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跟蹤新的纖維生產領域,為發展民用舒適型纖維、產業用纖維以及軍用、警用纖維生產提供技術裝備。
傳統的化學纖維產量增加的比較快,而新型化學纖維生產王藝技術和裝備卻比較滯后,所以要緊密結合功能性、變形、變性纖維生產,異形、細旦、超細旦纖維生產,抗靜電、抗遠紅外、抗幅射以及抗菌、阻燃等新型纖維生產,結合工藝技術來研制相應的技術裝備。工藝和設備、軟件和硬件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產業用高檔的、復合的非織布等新型工藝成套設備也是市場必需的產品。據有關部門預測,2010年,世界非織造布產量要達到630萬噸,其中聚酯、丙綸要占70%以上。由此我們不難判斷:非織造布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技術裝備。
軍用、警用纖維在我國還是剛開始涉足,特警、消防用的高檔防護纖維、織物仍然依賴進口。用陶瓷板和凱夫拉合成纖維制成的防彈背心,可以阻擋自動武器接連發射的子彈,可以阻擋炮彈的彈片,每件價值1585美元,屬高新技術產品,類似這些產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生產這些產品也需要工藝技術裝備。
需要提出的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循環經濟中,化學纖維生產過程中產生不少的廢水、廢氣、廢溶液以及助劑,這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回收。而回收利用再生和減少污染方面也需要不少的技術裝備。我國已是化纖生產大國,年產各種化纖1400多萬噸,這些化纖產品的邊腳余料、廢絲與制成品用后的回收、利用和再生,均需要研究新的技術裝備。無疑,這些產品都在等待著我們去研發。